40年增长近8000倍!2020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超2500亿美元,中国建设"走出去"步伐加快
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中国建设“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日前,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房秋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企业正式进入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已超过40个年头,经历了初创起步、稳步积累、高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等四个阶段,目前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对比1979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3400万美元的全年合同额,2020年新签合同额已超过2500亿美元,40年间增长近8000倍。
从1月21日举行的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0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全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1329.4亿美元(折合9169.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其中,对外承包工程保持平稳,新签合同额2555.4亿美元(折合17626.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8%;完成营业额1559.4亿美元(折合10756.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8%。
据介绍,2020年我国对外投资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稳步推进。2020年,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58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同比增长18.3%,占同期总额的16.2%,较上年提升2.6个百分点。在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1414.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911.2亿美元,分别占同期总额的55.4%和58.4%。
二是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批发零售、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服务、电力生产供应等领域的投资增长较快。
三是地方对外投资活跃。2020年,地方企业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807.5亿美元,同比增长16.4%,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3.3%。其中东部地区对外投资同比增长21.8%;广东、上海、浙江位列前三。
四是对外承包工程新签项目的八成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2020年,我国企业承揽的境外基础设施类工程项目5500多个,累计新签合同额超过2000亿美元,占当年合同总额的80%。其中一般建筑、水利建设类项目新签合同额增长较快,分别同比增长37.9%和17.9%。
对此,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房秋晨认为,中国承包商承揽的国际基础设施在项目规模、技术、附加值等方面快速提升,中国承包商角色定位已由最初的承包商转变为基础设施的综合服务商。近年来,中国企业承揽的国际基建项目规模屡创新高,其中不乏单体合同额超过100亿美元的超大型项目,在亚、非和拉美地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亚洲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大市场,新签合同额和完成合同额均占比超过全球50%以上,孟加拉国、印尼、菲律宾、沙特、巴基斯坦等国市场为重点市场。
第二,交通、电力和房建是最强项的领域。房建是最早“走出去”的业务领域。近几年海外中企建了很多公路、机场,交通领域的项目“走出去”比较多。现在以高铁为代表的轨道交通也开始“走出去”。
第三,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规模越做越大。1979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全年合同额才3400万美元,2020年新签合同额超过2500亿美元,40年间增长近8000倍。
第四,发展模式逐步转变。最早中国企业只能给别人做分包,后来发展到做EPC(设计采购施工工程总承包)、EPC+F(工程总承包+融资),再到EPC+I(以投资为引领的工程总承包模式),比如BOT(建设-经营-移交)和PPP(公私合营)模式。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发展模式不断转型升级,现在更多的是向“投建营一体化”的方向发展,通过PPP、收购当地企业、与信息类企业合作等多种方式积极抢占“新基建”新机,“战略引领、模式创新、科技赋能、高质量可持续”,已成为行业发展共识。
第五,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强。在基建行业的奥斯卡——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评出的全球250强大型国际承包商中,2020年有74家中国企业上榜。在全球250强承包商做的国际基建项目中,中国企业的项目占据25.4%,也就是说,每4个国际基建项目中就有1个中国企业的身影。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资产规模越来越大,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也越来越强,已成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生力军。
其中,“一带一路”国家是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重点区域市场。区域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当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营业额占中国对外承包企业全球业务的43%左右。2020年11月底,中国工程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营业额和新签合同额分别接近全球业务量的60%。这证明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我们在沿线国家的基建项目发展速度非常快。
“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制造大国,未来,我们还将是一个建设大国。”房秋晨强调,中国除了自己建高铁、高速公路、智能化园区等等,还希望为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希望别人提到中国时,马上可以想到“建设大国”这个形象,希望“中国建设”这个品牌能像“中国制造”一样,在全球唱响。